万向收购美国A123:馅饼还是陷阱? |
|
发布时间:2013-01-07 13:09:29 发布人:国家商业发展网 新闻来源: |
|
尽管万向集团收购A123已经获得美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的批准,但仍需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审查和批准,万向集团买来的是馅饼还是陷阱,仍需时间验证
 2012;年12月11日,万向集团收购美国A123系统公司(下称:“A123”)获得了美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的批准。下一步只等美国外资审查委员会关于美国国家安全的审查通过。
根据A123公布的万向收购协议公告,万向将收购A123旗下除涉及军方订单外的所有技术、资产、产品和客户合同以及其在中国的制造业务。
 A123;作为美国专业开发、生产磷酸铁锂电池动力电池的高科技企业,一度曾是奥巴马政府新能源政策的明星。在2009、2010年两年间,获得的美国新能源政策扶持贷款就高达2.5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新能源政策扶持贷款的1/10。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认为,如果此次万向成功收购A123,万向在动力电池研发制造方面将获利,国内动力电池领域,例如比亚迪等传统锂电池生产企业将受到冲击,国内电动汽车格局有望得到优化调整。
阻击
 12;月19日,万向集团新闻发言人莫晓平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万向集团能否收购A123,正处在最微妙的时刻,仍需冷静对待。
“万向集团对于此次收购A123的低调与冷静实属事出有因。”中科院物理所清洁能源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学杰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万向开始投资、收购A123开始,就陷入了美国政府和产业巨头的阻击以及中国汽车界的“批判”。
“事实上,万向收购A123一案并非是第一次摆在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面前。”美国JC研究咨询公司总裁常劲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8;月16日,A123首席执行官David Vieau;宣布,万向集团美国公司与A123签署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万向将以4.65亿美元收购A123系统公司80%的股份,成为A123最大的股东。
然而,由于美国能源部在A123成立初期曾向其直接拨款2.5亿美元,而州政府的间接补助也达1.4亿美元,再加上恰逢美国大选前夜,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以国家安全和技术流失为由,曾一度否决了万向对于A123的股权投资。
 10;月16日,因A123不能偿还到期贷款利息,在内外交困下,被迫向法院提出破产保护。此后,A123资产进入法院竞拍环节。
 11;月,日本NEC、德国西门子在象征性竞拍之后主动退出,只留美国江森自控一家以出价1.25亿美元的价格与万向对峙。
常劲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美国政府原本希望通过江森自控开价的1.25亿美元,走个过场将A123留在本土。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万向最终会以2.6亿美元、超过A123资产的一倍多价格,在最后的时刻举牌竞购。
仓皇之下,12月初,美国江森自控以资料准备不全为由退出竞拍。
 12;月11日,美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裁定万向竞拍收购有效。“拍卖价格非常合理。”特拉华州破产法院法官Kevin Carey;曾公开表示。
然而,对此结果,美国人似乎难以接受,万向收购A123的麻烦也似乎刚刚开始。
美国《福布斯》12月12日报道称,万向集团此举是中国乘美国经济疲弱之际,利用其经济影响力收购美国公司关键技术的例证之一。奥巴马总统决心不让中国在未来绿色能源技术竞争中轻易胜出。
为此,包括8名参议员在内的政要给财政部长盖特纳、能源部长朱棣文和其他政府高官致信:“(A123)这些资产、技术和知识产权都是通过美国纳税人的钱开发的,将其转让至外国企业是不负责任的。”
据彭博社报道,江森自控表示正在寻求上诉,要求撤销美国法院对中国万向集团收购A123公司资产的批准。
美国江森自控能量管理业务总裁Alex Molinaroli;认为,万向的竞拍会被美国政府判为无效,所以江森自控对A123的汽车部门资产依旧保持兴趣,包括在密歇根州Livonia和Romulus的工厂。一旦万向的收购最终不能得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江森自控仍将准备随时接手A123公司。
一位万向高层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透露,目前万向收购A123依然处于极为微妙的境地。过早透露万向的产业布局,无疑将刺痛美国方面敏感的神经。如果美国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了万向的收购,万向寄希望通过收购取得技术的愿景将就此落空。
策略
“事实上,万向的收购之所以会挑动美国的神经,最大原因在于A123的技术被过分夸大,以致于这样一起平常的收购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如果抛开这些政治因素,这起收购对于美国方面来说,完全是有利无害的。”
常劲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以目前A123的产品来看,只能适用于非常小众的领域,原因就在于其高昂的成本。这一点对于像军工这样的特定领域来说还看不出来什么,但是在民用市场上,这样的高成本则会大大降低其产品的竞争力。显然,A123在这一方面的技术转化做得并不成功。不过,在A123强大的公关能力面前,薄弱的生产环节被很好地掩饰起来,“不得不说,A123的公关团队成功地忽悠了整个美国业界”。
其实,A123在奥巴马提出新能源政策意图恢复产业立国之前,原本是一个轻资产的小研发公司,其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在美国,电池正极材料粉末制备在中国常州,正极制造则在韩国,电池组装在上海,最后向美国出售电动工具电池。A123根本不具备独立的电池生产能力,谈不到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而在2009年奥巴马政府推出新能源政策之后,A123几乎是强行被召回美国本土,并被包装成电动汽车锂电池制造业的一颗明星。
按照美国政府新能源支持贷款和补贴政策,A123为了获得全部补贴,不得不从韩国购进了二流的生产设备,在技术、工艺都未成熟之前,盲目地从原本的卷筒式电动工具电池直接改造成生产电动汽车用电池包,这为其日后的事故埋下隐患。
 2008;年2月,丰田普锐斯PHEV汽车的A123电池发生火灾,导致2012年3月,菲斯科汽车因为电池质量问题批量召回,造成至少5500万美元的损失。通用汽车在2012年4月做产品测试时,电池在实验室里发生了爆炸事故,致使其放弃使用A123的磷酸铁锂电池,这直接将A123推向破产。
“A123的破产并不是因为其核心技术的缺陷所致。A123更多的是充当了美国新能源‘大跃进’的牺牲品。”黄学杰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A123电池技术确有优势,但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A123的破产也正是来于后者的失败。国内对于此次收购的诟病也多源于此,而万向看中的恰恰是其失败的教训与电池研发技术。
按照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的说法,“万向搞电动汽车十多年,天天在‘烧钱’,还要再烧5年钱,才能真正考虑赚钱的事情。”
“这恰恰是鲁冠球的精明之处。”中国电池工业协会锂电池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玮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万向对于电动汽车市场,采取的是抢先一步占坑,缓一步行动的策略。此次,万向收购A123,依然会像以往的历次进军电动汽车领域一样,缓慢地消化自己的猎物,把得到的营养分配到每一个下属的项目中。
莫晓平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万向收购A123并不打算短期内获得盈利和市场,而是出于长久经营的考虑。对于万向集团而言,海外收购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收购美国UAI公司、洛克福特(Rockford)公司等近30家国外知名汽车零部件公司的经验看,万向并不是一个热衷于资本炒作和风险投资的企业。尽管此次收购A123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万向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
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军对记者表示,也许现在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和市场突破的前夜,这条道路还很漫长。目前,万向收购A123还仅仅限于对于核心技术、系统工程能力和人才的积累与提高,随着万向不断累积、整合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再加之万向集团强大的配套能力,未来开发和生产纯电动汽车整车,闯出自己的品牌应该是瓜熟蒂落的事情,而不是拔苗助长的产物。
万向美国公司总裁倪频也表示,A123在新能源领域与通用汽车、宝马汽车、上汽集团等很多国内外汽车巨头有客户关系,而且还与奥巴马政府关系密切,这些都是万向看中的投资价值。万向并不急于、也不可能短期内利用A123的技术拓展市场。
隐忧
“尽管万向收购A123将对中国电动车行业有较大触动,但是,至少在五六年内,万向都不会超越A123的现有技术,更不用说威胁美国产业。一旦收购成功,万向在市场定位、技术消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电池工业协会锂电池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玮说。
中国电池网创始人于清教则表示,万向收购A123是把双刃剑,美国大公司表面上和A123进行了合作,但是现在依然没有把磷酸铁锂作为主流技术。由于A123的技术没有得到市场的大规模验证,实际效果有待考证,这也是A123破产的一大原因。因此,万向收购A123是不是一个技术陷阱还犹未可知。
对此,于清教表示,美国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他们心里面很清楚什么能卖,什么不能卖。一旦决定卖给你的,一般都会有替代技术发明出来,而且很成熟。美国不会将影响国家安全的技术和最尖端的技术卖出去。美国对此次收购百般阻挠也许只是一个障眼法,一方面希望继续抬高价格,另一方面试图证明其A123技术的先进性,从而将中国牢牢地钉在这条技术路线上。
在锂离子为正极材料的电池中,目前比较成熟的有磷酸铁锂、锰酸锂和三元材料三种。锂电池市场也是多元和多向发展。究竟哪种电池更加安全高效、密度高、使用时间长,还在争论、验证中。
在锂电池技术最为成熟的美、日两国,尽管像通用汽车、丰田汽车等在表面上都与A123合作,但是,几乎没有一家把磷酸铁锂电池技术作为发展的唯一方向,也没有把它作为主流技术。对磷酸铁锂技术,国际知名电动汽车厂商都采取了“看看再说”的态度。
而此次万向将2.4亿美元全部押宝A123,就意味着万向在动力锂电池技术方向上将沿着磷酸铁锂这条路走下去。面对未来锂电池技术发展的多条路径和极大的不确定性,万向的单一路径选择,有可能带来方向性的风险。
张玮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他目前最担心的还不是万向遭遇技术陷阱的问题。毕竟,中国的电池技术与A123差距较大。A123可以将万向乃至中国锂电池技术水平提高等级,并确立万向在中国市场的技术领先地位。
他最担心的是,万向收购A123之后,有可能在五六年之内都无法真正接触其核心技术,难以掌握技术思路,更谈不上对A123技术的整合。万向只能凭借着几条先进的生产线和产品图纸,获取一代产品的技术领先,而不能形成自主研发的技术能力,反而造成“固步自封”,这不仅将中断自身的研发进程,更严重的是将打断中国锂电池技术自主研发的进程。
张玮表示,一旦万向将A123产品完成产业化,其成本将大幅降低。到时,万向将产品引入低端的电动自行车市场,可能将横扫国内市场。
对于上述担心,莫晓平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目前,万向还没有就A123技术向低端市场拓展的计划。万向一旦完成资产收购之后,首要的工作是通过高薪和与国内的技术人员匹配,留住A123的技术团队。只有资产而没有人才的收购必定是失败的。记者 于小龙 陈少智
|
|
|
|
|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您发表的任何评论内容;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