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经济势头放缓 谨防危险下策 |
|
发布时间:2012-05-02 16:41:53 发布人:国家商业发展网 新闻来源: |
|
最近一个月,笔者考察了长三角和珠三角近十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及基层政府官员进行了交流,他们对热点经济问题的见解五花八门,但有一点却相当一致:经济势头在放缓。他们对经济形势的直觉判断是鲜活、灵敏的。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一季度全国用电量数据可资佐证:1月-3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8%,增速只有去年同期的54%。
最具说服力的指标还是一季度GDP同比增长8.1%,为最近五个季度的最低值。按可比价格计算,中国GDP自1978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都达到了9.9%。一季度8.1%的涨幅低得有点出乎预料。
与经济增长放缓伴生的是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更大幅度下滑,而财政收入中约90%是税收收入。据财政部披露,今年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4.7%,比去年同期回落18.4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0.3%,比去年同期回落22.1个百分点。一季度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速上升的仅有贵州、甘肃、内蒙古、青海四省份,其他省份均下滑,地方财政本级收入增长17.3%,比去年同期回落17.4个百分点。
对各级政府而言,与经济增长放缓相比,他们更在意、更焦虑的是财政收入的下滑。由此引起的一种倾向值得警惕——各级政府正试图通过增加税种(资源税、房产税等)、加大征管力度、开辟名义上的非税来源等方式来应对局面,也就是希望通过增加实际税负来抵消财政收入的下滑。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
实际税负有两层含义:一是全口径,包括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款,诸如民航发展基金等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外汇经营收入、社保基金等;二是现实性,中国的税制在设计时考虑到征管难度,有意放宽税基、提高税率,留有征管折扣系数。如果征管手段改进,宽税基、高税率的税制也需要相应调整。
这种倾向的危险性在于:首先,会阻碍经济的复苏。经济增长放缓,如果假定制度中性,刺激的办法不外乎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要么是扩大政府支出、要么是减税。相反,在经济放缓时增加实际税负会对经济起到收缩作用,造成恶性循环;其次,各级官员不要忽略了拉弗曲线。税率越高,政府税收并不一定越多。当税率超过某一临界值再增加时,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税基减小,反而会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如此所为何来?第三,税负不单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企业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感受,极易演化成社会问题,中外皆然。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可能结局或应对之道不外乎以下几种可能:
首先,忽略制度改进(制度中性),继续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宏观上刺激经济。这样见效或许很快,但资本品/消费品价格会快速上扬,GDP往下的难题转成了CPI往上的难题;
其次,从制度(企业所有制度、资源配置方式、市场交易成本等)入手,改善“制度增长弹性”。这样见效或没第一种做法那么快,但是更具持续性,而且不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
第三种可能是各种办法均无效,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后不可避免地转入了中速增长阶段,告别增长的“青春期”,进入“中年期”;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政府从自身眼前利益出发,采用诸如增加实际税负等举措,抑制经济复苏,恶化经济活动环境,后果堪忧。
上述四种结局,第一是中策,政府周期性在使用;第二是上策,考验政府的眼光和智慧;第三则是规律的结果,非人力可抗拒;只是这第四最不该用,因为它是危险的下策。
|
|
|
|
|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您发表的任何评论内容;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