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人马杀入公募江湖 资产管理群雄鏖战 |
|
发布时间:2013-01-11 11:51:24 发布人:国家商业发展网 新闻来源: |
|
“这是基金行业市场化发展的一个步骤,利益格局调整暂时会使有人受损,有人受益,但我们没有必要为此惶恐不安;从中长期来看,只有引入更多竞争者,才有望促进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大发展,这将是一个正和游戏。”一位在基金圈从业多年并对行业战略发展有着深入思考的资深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如此表示。
《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的核心内容是拟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三类机构直接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这意味着以往一直由基金公司“独耕”的公募基金业务将“开闸放水”,引入更多产品提供商。资产管理行业的“鏖战”将进一步深化,迎来新一轮全面竞争。
圈内外的战略思考者,可以相对淡然看待这一进程,但对各基金公司而言,震动却是实实在在的。谁都明白,凭牌照优势、靠天吃饭的模式渐趋式微,市场化竞争潮流不可阻挡。
利益调整反应不一
消息在2013年元旦之前公布,这给基金业内人士带来的惊诧以及一些基金公司管理者百味杂陈的内心,正需要在假期中慢慢消化。
《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共十八条,规定了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3年以上证券资产管理经验;治理内控完善;经营状况良好、连续三年盈利;没有违法违规行为;成为基金业协会会员等。此外,还针对这三类不同机构设定了在资产管理规模、净资本、分类评价级别等方面的特殊条件。
“牌照优势又削弱了。”这是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听到《征求意见稿》相关消息后的直接反应。毕竟面临更多竞争者涌入,基金从业者对新的行业形势表现得疑虑重重。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冲击肯定存在,不过,也未必是“狼来了”那样可怕。
“公募基金已有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基金公司在仓位、流程及内部控制上都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具有自身的风格。按照《暂行规定》,证券公司、私募基金等要进入这个业务领域,需要重新建立起一整套体系和业务部门,这需要时间,另外也与这些机构传统的管理风格有所差异,后者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他们的适应需要时间,所以冲击不会是一下子释放的。”这位基金公司高管分析认为。
他对现有的一些精英基金公司继续领跑抱有信心:“对大、小基金公司带来的冲击是不一样的,一些已成为行业翘楚的基金公司早就在财力、人才、制度和系统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积淀,他们自身往往兼跨公、私募业务,为打造强大的财富管理机构奠定了基础,并不输于其他机构中的强大对手。”
然而,业界也有不同声音。一位基金公司市场总监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用其他机构“能不能适应公募基金的投资管理风格”作为心理安慰有所偏颇。在她看来,以往基金公司之间相互竞争非常激烈,并没在投研和产品方面见到特别大的改观;证券公司、保险资管乃至私募基金等,正是因为投资管理上有自己独到的理念和不同风格,有助于为基金业带来新的气息,丰富行业的管理风格和路向选择。例如券商自营和私募基金一直重视绝对收益,强调止损,在近几年的A股熊市中,就实实在在地冲击了公募基金的传统投资理念,一些走在前面的基金公司已开始融汇采纳这种风格,这就是一种良性反应。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人士没谈得这么深远,他只是从私募基金切入,忧心忡忡地表示:“私募基金是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下生长起来的,‘野蛮’生长的人一般都具有极强的进取心和灵活的机制,一旦他们也可以开展公募基金业务,以往基金公司那种‘温吞水’式的发展路线,保不定就会落为下风。”这种看法,在私募基金业界也有共鸣。
“开闸放水”志在长远
对于一些密切关注政策动向的观察人士来说,监管层的这一举措,并不那么突然,结合这一两年的政策轨迹看,上述动作更像是一个大的齿轮运动中随之而来的一环。或者借用一些业内人士的话来说,“有的事,要从头开始讲”。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打造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要服务社会,服务实体经济,如何服务呢?用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的话来说就是‘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财富管理行业’。”一位资深基金业内人士说,降低居民过高的储蓄率,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财富管理行业就可以成为很好中介,因此需要强大的财富管理行业,财富管理领域大有可为。简单来说,允许券商、保险和私募基金来做公募基金业务,意味着把公募基金产品的提供商放开了,引入更多竞争者。有竞争并不是坏事,很多行业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才做活做强,整个行业的“蛋糕”才能慢慢做大。对于这个行业的服务对象来说,由于他们有了更多的资产配置渠道可以选择,也就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储蓄资金向投资环节转化,将从整体上实现社会资源的更好配置。
该人士表示,“放松管制,加强监管”是整个基金行业的大趋势,在基金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其他机构加入,无论在产品创新能力、投资管理能力还是在风险控制能力上,都会倒逼过去的基金公司重新布局,更好地考虑战略发展模式和完善经营管理。
“公募基金行业是一个起点很高的领域,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信息披露和治理结构,这里面有监管层非常精心的安排。其实在海外,是先有私募业务之后才产生公募基金的,现在开闸让券商、保险资管和私募基金进来参与公募业务,其实也是打破垄断,顺应市场规律。没有多样化的竞争者,就无法倒逼基金公司真正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以产品创新能力为例说,去年大热的短期理财基金,其实更多地应被看作是一种通道类业务,产品本身创新的含义不大,只能说是较好地开发了客户潜在的需求,这也说明产品创新还有很长的路可走。同样,在很多其他方面,比如如何控制风险,如何完善基础设施等,都有待加强。以往基金公司更看重的是“术”,也就是投资研究层面,当整个行业竞争加剧时,他们必然得全方位地考虑问题,比如更多地去琢磨公司的战略发展模式,差异化竞争等,这就使管理者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的经营管理上来,不再是传统的“抓投研”或抓渠道,未来也有可能涌现出更多有个性化发展特色的基金公司来。
此外,基金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提到,放开其他机构参与公募基金业务的限制,其实也会推动“被放松者”更好地运用手中的选择权力,从而完善行业参与者的风险管理能力。
“以前基金行业大家都争先恐后想进来,很多股东都顾不上赚不赚钱的问题,一旦这个行业逐步放开了,反而有人会想想,就有余暇来考虑资本投入的回报问题。”他指出,《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之后,基金产品退出的机制有所建立,这是一个更值得注意的标志性事件。
“这意味着对于过剩产能、不良产能的淘汰成为可能,这将使整个基金行业回归常态。之前那种不管如何亏损,都没有基金清盘的现象,才是不正常的。”该人士感叹道。
资产管理“鏖战”升级
在一位有着20多年金融业从业背景的基金分析人士看来,国内金融业由“混业”至“分业”之后,眼下又经历向“混业经营”的轮回。而目前的轮回态势中,证券、基金、信托、银行、保险等,各类机构都面临创新改革的压力,也力图紧紧把握历史性机遇。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也感到,一场“鏖战”正在迎面而来,资产管理行业面临变革与挑战。
市场人士认为,放开券商、保险、私募基金参与公募基金业务,是变革中的一个步骤,打破原有藩篱的目的就是引进活水,做大蛋糕,力促基金行业成长。作为政策制订者和监管层,证监会的表态是:上述三类机构已有多年的资产管理业务经验,现有资产管理规模巨大,风控体系和制度安排较完善,进入公募基金领域可以为基金持有人提供更好的理财服务。
即使是“正和博弈”,竞争也还是有对手、有拼搏和有战略。一位基金公司专户部门总监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现在一共有7个行业可发放资产管理牌照,其中银行和券商有客户资源,尤其是银行,一旦发力起来,可能会在资产管理行业占据相当的话语权。考虑到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巨大影响,银行业也有内在转型需要,发展各类资产管理业务将成为银行综合化经营战略的必然选择。
“银行具有巨大的客户资源和存款资产,但它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退出渠道等方面存在劣势,所以将来更多地可能会在客户资源上下工夫,走客户细分,对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路线。保险资管机构与银行有所类似,它最大的优势是资金来源较稳定,同时由于保险业的杠杆特性,它是追逐绝对收益的,且对收益的期望值并不是很高,投资风格上较为保守,这比较适合那些追逐确定性稳定性的资金。证券公司的高端客户资金流动性较大,其投资决策与股票市场的表现息息相关,它们可以在对冲套利产品上下工夫,同时拓展一二级市场,为客户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由此来留住客户资源。”这位总监分析道。
在他看来,虽然基金公司没有把握客户资源,但若能在资产管理大战中不惧挑战,是有可能实现“凤凰涅槃”的。
“基金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多年练就的投研实力和灵活的市场化体制。与保险资产和券商资管相比,基金公司一直以来都贴近市场前沿,对市场的触角非常灵敏,一旦发现了市场需求,可以快速扩充团队,也可以在低迷期及时收缩产能和裁员调整。这种市场化的体制将保证部分优秀的基金公司能够稳立风口浪尖,成就长青基业。”上述人士说。(记者 田露)
|
|
|
|
|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您发表的任何评论内容;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