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最后一周,短期理财产品的“月末效应”再度上演。在月末、季末、年末等时点存贷比考核下,银行不得不承受周期性痉挛式的阵痛。
尽管在央行三度或降存准率,降息预期再起后,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正在整体走低,但在房地产调控和股市低迷的当下,体量庞大的社会闲置资金和各路“避险资金”却提供了庞大的资金供给。短期理财产品兼具收益率、安全性和流动性,成为各路资金短暂“避风”的首选。
在银行发力短期理财产品之际,作为基金公司的创新业务,天弘、汇添富等基金也纷纷推出短期理财基金来抢食市场。
不过,在这场对闲置资金和避险资金的“跑马圈地”战中,“集体理性”的缺失或成为其成长路上的一道墙。
⊙记者 陈俊岭
◎“月末效应”变迁记
资金供求的天平正在发生轻微的倾斜。
“该产品额度有限发售完毕,请选择购买其他产品。”5月末的一天,某大型国有银行当日起售的数款跨月理财产品,不到上午11点就告售罄。就连该行流动性最差的一款366天期的理财产品,也被告知申购已满。
拥有八年股龄的黎华是一位持有该行金卡的客户。在决定空仓休息后,他原准备当天购买些理财产品。熟料上午10点半,在浏览完该理财产品协议准备申购时,却被提醒该产品已经销售完毕。
“最近收益率都不高,想不到3.6%这么低的产品都抢光了。”黎华抱怨称,由于怕耽误后市的行情,最后他只好选择28天期的国债回购,收益率年化在2.8%。
黎华所在的银行并非个案。记者在调查中发现,5月底多家银行发售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多在4.0%至4.8%之间,收益率4%的也并不鲜见,而在两个月前的3月底,市场上的短期理财品的收益率普遍在5%以上。
尽管眼下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大不如前,但投资者对短期理财产品抢购场景,仍让包括黎华在内的投资人感觉恍若隔世。
时光倒至2011年9月底,此时股市从7月初的2800点一路跌至2350点附近,抄底机会隐现。此时正待建仓的黎华,决定赎回他此前购买的无固定期限理财产品,反复操作几次都未成功,后来他从这家银行客服得知,季度末银行赎回压力很大,并建议他国庆节后再赎回。
从“无法赎回”到“额度有限”,仅仅相隔7个月,黎华前后所经历的迥然不同的境遇背后,则是决定资金价格的“无形的指挥棒”——在银行头寸紧张时,资金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而在银行头寸宽裕时,资金价格便一路走低。
据银行业内人士回忆,在经历2009年的“天量信贷”后,监管层开始收紧银行放贷节奏,而月末、季末等重要时点的存贷比指标,则成为监管部门考核银行资金状况的重要指标。
为应付这一周期性考核,银行不得不在重要时点高息揽储,“存款大战”一度白热化。但在2010年9月监管层将违规揽储设为政策“高压线”后,作为“表外业务”的银行理财产品,则接替银行存款成为银行揽存的主渠道。
于是,每逢月末、季末前夕,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陡升的“月末效应”也由此而来。
相比银行,来自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则更为夸张,温州等地的民间借贷的资金价格则一度被拔高至60%至80%。尽管如此,民间借贷资金也是“一票难求”,期间老板跑路、自杀传闻也频见报端,市场资金饥渴由此可见一斑。
反观目前,自去年10月以来,央行至今已三度降准,且降息预期也再度升温,这使得银行的资金头寸日渐宽裕起来。短期理财收益率——这一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天平”,已开始发生微妙的倾斜,其收益率也一度跌至年内低点。
对此,交通银行一位理财师对记者证实,尽管目前“月末效应”仍在,但与去年同期相比,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滑了20%到30%。其直接原因自然是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缓解了银行的资金压力。
在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翟立宏看来,当前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并不完全是坏事,这恰是市场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
◎避险资金投资“彷徨”
从北京4号地铁线陶然亭站D口走出,西藏同信证券营业部正映入眼帘。在券商纷纷裁撤实体营业部的当下,作为仅存不多仍在开放的营业部,这里已成为中小股民日常看盘交流的聚集地。
已近不惑的老张是这里的常客,在股市摸爬滚打的十年经验,告诉他要学会“阶段性操作”,为此他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选择空仓。“不要太贪,也别怕踏空,一年能抓住两个波段就足够了。”他说。
说起自己的投资心得,老张总结为“空仓,但钱却不能闲着”,即行情好时做上一把,行情不好时打新,新股破发就买理财产品。这些年,什么通知存款、国债回购、短期理财产品,他都尝试过。虽然“折腾”,但资金却相对安全,在这种理念下,他不仅躲过了去年年底的那一拨大跌,还在今年打了场翻身仗。
二级市场的持续低迷,新股上市首日破发也成为常态,一级市场的打新资金也从鼎盛时期的每周逾万亿元,滑至现在每周三四千亿元。在其中,相当一部分追求稳定收益的闲置资金,流入了短期理财市场。
汇流至银行理财市场的避险资金不止来自股市,还来自民间借贷资金。在鄂尔多斯,民间借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惊醒了一度幻想“放贷致富”的债权人,也在悄然改变着当地居民的理财意识。
在当地一家银行理财经理的印象中,去年下半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当地银行间储蓄存款增长非常快,上半年业务员还在为“揽储”而绞尽脑汁,下半年几个星期就“坐等”完成了任务。
在“财富缩水”的恐慌下,从股市、民间借贷、楼市等避险资金纷纷觅寻“避风港”,而银行理财产品则正成为其最大的“收容所”。
“相比股市、楼市等有一定风险的投资渠道,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尽管未必能跑赢CPI,但至少是正收益的。”一位去年曾折戟股市的投资人坦言,选择理财产品,首先不是比较预期收益率的高低,而是主要考虑安全性和流动性。
不仅居民有月末逢高购买理财产品的意识,就连企业和上市公司也都跑来购买理财产品,打理手头的闲置资金。
5月30日晚间,A股两家上市公司同时发布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其中,上海贝岭在5月28日,购买了5500万元浦发银行六个月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6%,而金新农则在5月25日向中国银行购买了3800万元14天期保证收益型的理财产品,预计收益率为2.45%。
上市公司缘何也将闲置资金放入银行?对此,金新农的解释是,通过对保本型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投资,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获得一定收益,能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业绩水平。
“宁可将账上剩余资金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愿再轻易将钱贷给房地产开发企业。”鄂尔多斯某小额贷款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家公司将大部分贷款贷给房地产行业,目前这些资金大多没了“流动性”。
在股市、民间借贷、实体经济等“生财之道”风险初露峥嵘之际,以央票、国债、债权为主要投资标的理财产品,正成为各路求稳资金的首选。
“很多投资者仍然在观望股市,楼市,如有更好的投资机会,短期理财产品可以及时抽离腾挪。”在资深银行理财师田嫄看来,短期理财产品能够如此备受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期限短,便于投资者灵活安排资金。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也持相似观点,股票型基金长期缺乏财富效应,权益类理财市场则成为吞噬投资者财富的黑洞,这自然会令投资者对从事股票这样的风险投资缺乏信心。而正是这种情绪,导致了资金从风险投资中撤出,转而去寻找避险场所。
据央行此前公布的去年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和房价上涨预期均出现大幅回落,房地产投资已不再是居民的投资首选,取而代之的是投资基金和理财产品。
◎短期理财跑马圈地
如果客户留意的话,往日常见的7天、14天、28天超短期理财产品已从银行的产品宣传册上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目前各家银行力推的“无固定期限”超短期理财产品,以及周期在35天左右的短期理财产品。
几个月前,银监会叫停了期限在30天以下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但这并不能完全阻止银行。为给年底考核储备资金,银行纷纷推出35天左右的理财产品。与此同时,滚动型超短期理财产品也加大了营销力度。
前者如南京银行北京分行五一节前推出的35天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4.9%至5.1%。后者如工商银行的“灵通快线”和建设银行的“日鑫月溢”,该产品的交易日每日可申购赎回,资金实时到账,预期年化收益率1.8%到2.4%之间。
“理财产品收益率之战,尽管不像去年那样剑拔弩张,但在关键时点上的存贷比压力依然很重。”一位熟悉银行业务的人士告诉记者,发行理财产品已被各家银行视为争夺客户的新武器。理财产品一般设计为月末或季末起售,月初或季初存款再转为存款,这都体现出银行利用理财产品“冲存款”的意图。
为扩大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范围,不少银行都在积极动员股民、基民前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而在民间借贷活跃部分地区,参与民间借贷的债权人也成为银行理财经理积极游说的重点对象。
在银行近乎“白热化”兜售理财产品外,基金也在近期加入对短期理财产品的争夺中。
据记者了解,5月以来,华安、汇添富、天弘等基金公司纷纷推出了自己短期理财基金,期限从30天到6个月不等,大多1000元即可起售,与银行理财产品动辄5万元、10万元的投资门槛相比,大大降低。
在投资门槛更低的同时,基金发售的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也不比银行差。以天弘基金为例,其半年理财产品天弘丰利A,6个月年化收益达到4.73%,相比目前银行短期理财产品1.8%-4.55%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毫不示弱。
“现在股票型基金难发,债券型基金也难以保证有像样的收益,加上商业银行又停发了期限在30天以内的理财产品,这都给基金公司开发相应的产品留下了空档。近期动辄上百亿元的募集规模,也说明短期理财市场确实也有不小的潜力。”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认为。
面对基金、券商等其他金融机构的“抢食”,银行正开始加大短期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
以光大银行为例,该行4月27日推出的“理财夜市”,原定10亿的额度已追加至15亿额度,仅7小时额度即被抢购一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期短期理财基金,不少公司都在紧急“招兵买马”,而在其中产品设计经理成了市场各方纷抢的“香饽饽”。
数字英才网一位招聘专员表示,目前基金公司对产品设计人员的需求很旺盛,不过这类人才比较“小众”,而且不少基金公司希望招到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因此多数基金公司更倾向于通过猎头来招聘。据了解,目前这一职位的价码也水涨船高,开价都在年薪50万以上。
|
|
|